Tuesday, December 01, 2015

有效減少 Firefox 瀏覽器的磁碟寫入量

自從上次 Acer REVO 小主機的硬碟壞掉,就臨時拿了個隨身碟當作硬碟使用。雖然使用上少了傳統硬碟的發熱跟噪音,但是跟 SSD 比起來,寫入速度還是相當的杯具。很明顯的,一起動 Firefox 就有很明顯的頓挫感。當然,Ubuntu 上 SSD 相關的最佳化都用上了,主要的問題,在執行 iotop 之後就明瞭了:Firefox 每分鐘會寫入數十 MB 的資料。

經過一陣子 google 之後,知道問題是出在 crash recovery 的紀錄,竟然預設每 15 秒會回寫一次。再加上我習慣同時開的 tab 數量很大,每次都有幾 MB 的紀錄。如果有使用 session-saver 這個 addon,使用的也是同一個參數:browser.sessionstore.interval。個人可以視自己對瀏覽記錄損失的容忍度來調整這個參數,甚至不需要的話可以完全關閉。

Since the hard drive of my small form-factor desktop crashed, I'm using a flash USB drive as the storage. The is similar to people using SSD nowadays, but with a slower performance and lower price.

The same issues arise, the disk writes are lethal as the flash blocks have limited lifetime. One should move all disk caches to ram drives. Under linux, you can easily done with tmpfs:

tmpfs           1.6G  197M  1.4G  13% /tmp
tmpfs           316M  364K  315M   1% /run
tmpfs           1.6G  676K  1.6G   1% /var/log
tmpfs           2.0G   36K  2.0G   1% /var/tmp

One can move the cache directory to tmpfs:
keyvalue
browser.cache.memory.enablefalse
browser.cache.offline.enablefalse
browser.cache.disk.enabletrue
browser.cache.disk.capacity262144
browser.cache.disk.parent_directory/dev/shm/firefox

Another one is the browser that I would use heavily on this machine. People notice that Firefox could cause huge writes due to the crash recovery:

http://superuser.com/questions/399473/firefox-writes-megabytes-of-data-per-minute-to-disk-why

The frequency of backing up session can be tuned:
keyvalue
browser.sessionstore.interval30000

For people do not want to use crash recovery at all, he or she can set:
keyvalue
browser.sessionstore.enabledfalse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15

Pebble 中文字型包

前一陣子入手了 Pebble Steel,算是目前所謂 smart watch 中,電池電力可以維持比較久的一個。Pebble 與 Pebble Steel 官方已經有中文的語言套件,具體內容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https://forums.getpebble.com/discussion/21716/something-about-language-pack-file

當然,官方提供的字型相當侷限,自然是不能滿足個人的需求。於是網路上也出現了不少自製的語言包。最有名的當屬 Kuro 版:
http://blog.kuro.ro/pebble-time-chinese-japanese-language-pack/

個人也覺得官方的字型實在不怎麼樣,就自己轉了點陣字型來用。首先是使用 Firefly 當年製作的 12x12, 16x16「文鼎新宋體」配合古代的 24x24「台北字型」,使用官方繁體中文包的字集。(約9000字) 有提供粗體的字型。
001.png
002.png
003.png
005.png
下載點:
https://www.dropbox.com/s/3pyvz0k3b078lsn/zhtw.pbl?dl=0
這裡粗體字是採用古代 X-windows BDF 字型的 mkbold 的「可讀性佳」的加粗演算法,筆畫多的地方不會一陀黑黑的。這裡是我修改自 Wei-yao 的版本,使用 mkblod 演算法的字型產生工具:
https://gist.github.com/yuanchao/c6a00e3ac8253ddcfe54

再來則是用 12x12, 14x14「文鼎新宋體」配合 Google 的 Noto 字型 18x18, 22x22 點,使用 Kuro V.5 繁簡中日的收錄字集以及偽粗體的作法。不過粗體演算法使用 mkbold 的方式。

pebble_screenshot_2015-08-20_07-25-27.png
pebble_screenshot_2015-08-21_00-22-00.png

Tuesday, September 08, 2015

關於金萱字體群眾募資...

首先是 pingooo 的撲文:

因為不懂所以來問:那個茶字型很多人參與募資,贊助的原因是什麼?
  1. 是字美嗎?黑明揉合很有意思,可是不太適合用在內文。
  2. 是好用嗎?可是通用授權有三個禁止用途:商標、硬體及 app、webfont。
  3. 是便宜嗎?2980 元,只能同時使用於一台裝置上,桌機、筆電、平板選一臺來裝,其他臺只好說抱歉了。
  4. 是民族情感嗎?他們都拿 10 年 5 套的悲情數據出來了。
  5. 是開心就好? :-)
以下是個人感想:
一直覺得群眾募資,基本上就是個藝術家討拍的動作... XD 最近不少著名製作人陸續登上募資平台,應該都是有相同的想法。之前 justfont 的信黑體不曉得銷售的情況是如何,雖然個作業系統平台早有各自的黑體字型,但是高品質、跨語系又真正免費的思源黑體推出之後,感覺上不管是誰都是只能被亂拳打趴在地上的,相信 justfont 會是很需要大家能夠給予溫暖。 XDD

黑明揉合的確是不適合用在內文。畢竟在小號字的顯示上,方(黑)體或是宋(明)體的差異其實並不明顯。多餘的筆劃效果只會讓可讀性變更糟。做一個介於兩者之間只適合標題的新字型,自然也是沒什麼說服力讓我掏錢出來。既然實用性不高,當然更無需擔心買了之後只能用在單一裝置的問題。考慮到銷售的實務上,要跟現有"實質免費"的儷黑/正黑/思源黑還有細明/中明/上海宋做區隔,當然只能做標題用的藝術字。尤其對 justfont 想賣的 webfont 使用更是如此。(要殺出低價競爭的紅海,最近才從一位高中學長得知,文鼎這幾年居然是做了印度文字型...)

當初信黑體的目標如果是以內文使用為主的話,要作為 webfont 使用感覺上就是一整個不適合。中文字的數量大,就算只擷取實際用到的字符,用aws之類服務的流量費應該會很想哭。因此個人覺得webfont真的在中文能用的情境,就只有標題/小標跟商標設計了。這應該就跟 CC 授權中,某些會有加上 NC 的作法目的是一樣的,就是自己要賣。只是又回到當初質疑 webfont 中文的實用性觀點:有什麼應用非得用 webfont 而不是直接 rasterized 的圖檔?畢竟不像 Google 換個 logo 就可以省下可觀的頻寬。另外,拿W5來募資,小人之心的想法應該是做標題W5可能還是太細,W7才是真正的目標吧?

簡單講,pingooo 會考慮到這幾點,基本上應該就不會是這次募資要打動的標的吧?至於拿民族主義的情感出來討拍,算是犯了個人大忌,加上沒有做設計方面這塊,所以自己大概就不會出手了。只是在現今這個現實的世道還願意花功夫去開發,對其能夠募資成功還是樂觀其成,畢竟大家開心就好。(金萱字體是真的男子漢從零開始設計,沒有 trace 現有字型框架的吧?是吧?)

Saturday, August 08, 2015

LHC 動畫:質子的軌跡

本影片說明大型強子對撞型加速器的運作原理。



影片開始的空照圖,顯示位於日內瓦近郊的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 (CERN),並勾勒出 CERN 加速器群的輪廓,同時顯示了週長 27 公里的大型強子對撞型加速器 (LHC)。當質子在 LHC 上運行,我們可以依序看到位於 LHC 上的四個主要實驗:重離子對撞器 (ALICE),超環面 LHC 儀器 (ATLAS),緊湊渺子螺線管 (CMS),以及 LHC 底夸克實驗 (LHCb)。

質子束的來源是一瓶氫氣罐。強力的電場將氫氣原子核外圍繞的電子摘除,留下其原子核:質子。Linac 2 直線加速器,是整個加速鏈的第一級,可以將質子加速到 50 MeV。質子束流進一步注入質子同步加速增能環 (PSB),可以將質子加速到 1.4 GeV,接著注入質子同步加速器中 (PS)。PS 可以再把質子的能量,推進到 25 GeV,然後注入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 (SPS) 之中。質子的能量在 SPS 可以達到 450 GeV。

加速後的質子束,最後會分別傳送到 LHC 加速器的兩個束流管中,分別以順時針與逆時針環繞 LHC 運行,最終能量可以達到 6.5 TeV。在束流管中的質子,在正常運作的情況下可以維持在 LHC 中達數個小時之久。這兩個束流管中的質子,會分別在四個主要的實驗點:ALICE, ATLAS, CMS 與 LHCb 的所在處對撞,對撞的能量相當於 13 TeV。

質子碰撞的頻率是每 25 奈秒發生一次,實驗偵測器的一級觸發邏輯電路 L1,會在及短時間內選出初選的事例,送到二及與三級的電腦叢集做進一步的篩選。篩選出來的數據,將會送到 CERN 的資料中心,做初階的數據重建與長期數據備份,同時這些原始數據也會發送到 LHC 計算網格。全球 LHC 計算網格的基礎建設架構 (WLCG),包含了兩個零級 Tier-0 資料中心,分別位於 CERN 計算機中心與匈牙利的布達佩斯。WLCG 的一級與二級資料中心,則位於全球數個研究機構與參與的各大學單位。

當對撞的數據隨著時間的累積,物理學家就可以收集到足夠的統計量,來檢驗理論學家所提出的理論模型預測。舉例來說,理論預測的希格斯粒子,就在 LHC 的第一期 7/8 TeV 運作階段中發現,如同影片中所顯示的隆起部分。LHC 提供物理學家探測物質自然定律的一個重要管道,在新的運作能量 13 TeV 下,人類的知識將可以再往新的粒子物理邊境推進。

https://amara.org/en/videos/ngrZNFAWTli2/info/lhc-animation-the-path-of-the-protons/
(含中文字幕解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QhbhpU9Wrg

This animation shows how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 works. 

The film begins with an aerial view of CERN near Geneva, with outlines of the accelerator complex, including the underground 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 27-km in circumference. The positions of the four largest LHC experiments, ALICE, ATLAS, CMS and LHCb are revealed before we see protons travelling around the LHC ring.

The proton source is a simple bottle of hydrogen gas. An electric field is used to strip hydrogen atoms of their electrons to yield protons. Linac 2, the first accelerator in the chain, accelerates the protons to the energy of 50 MeV. The beam is then injected into the Proton Synchrotron Booster (PSB), which accelerates the protons to 1.4 GeV, followed by the Proton Synchrotron (PS), which pushes the beam to 25 GeV. Protons are then sent to the Super Proton Synchrotron (SPS) where they are accelerated to 450 GeV.

The protons are finally transferred to the two beam pipes of the LHC. The beam in one pipe circulates clockwise while the beam in the other pipe circulates anticlockwise, increasing in energy until they reach 6.5 TeV. Beams circulate for many hours inside the LHC beam pipes under 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two beams are brought into collision inside four detectors – ALICE, ATLAS, CMS and LHCb – where the total energy at the collision point is equal to 13 TeV. 

Collisions occur once every 25 nanoseconds, the trigger level 1 performs ultrafast event selection before data move to trigger levels 2 and 3 at the PC farm. Selected event data are then sent to the CERN data centre that performs initial data reconstruction and makes a copy of the data for long-term storage, while raw and reconstituted data are sent to the Computing Grid. The Worldwide LHC Computing Grid infrastructure includes two "Tier 0" sites, one at CERN and one in Budapest, Hungary, as well as further smaller computing sites located around the world.

As collision data increases, physicists build up enough statistics to test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such as the prediction of a Higgs Boson, discovered in the data from the LHC's first physics run (shown as a bump in the graphs in the animation). The LHC allows physicists to probe the nature of matter. The new higher collision energy of 13 TeV opens up new frontiers in particle physics.

Directors: Daniel Dominguez, Arzur Catel Torres
Music: F_Fact_-_State_of_Mind_(_psystep_vers._o­f_the_beach) by "Platinum Butterfly" CC BY 3.0

Copyright © 2015 CERN. Terms of use: http://copyright.web.cern.ch/
View the video on CDS http://cds.cern.ch/record/2020780

Thursday, July 30, 2015

關於軟體定義網路工作坊

這次也有去參加SDN Workshop,本來是想說看跟自己在做的網格運算有沒有一些overlap。一天半下來,算是對SDN有一些初步的認識。第二天下午的黑客松時段,一來個人對網通認識還有限,二來週末停完機重開手上又掛了個disk array要處理,就沒有留下聽之後分組的部分。

科技產業要現實,也要多想想。看看當年 T.B. Lee在 mailing list 當道的年代,為了咱們高能物理界這個基礎科學,開發了www網頁的相關技術。現在RESTful的概念就是源自於URL的想法,現在也用到SDN上。很多基礎概念的發明都是很深遠的,也不是可以預期成效的。也許我們太習慣於代工的即戰力思考模式,常常忽略了根本的研發學習需要,洪教授才會有這樣的感慨吧?



洪士灝 - 需要改變的科技人才培育模式

Saturday, April 18, 2015

關於 「睽違兩年,大強子對撞機重開機」

有關這篇翻譯的報導睽違兩年,大強子對撞機重開機

那個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其實是連接兩磁鐵間的超導導線,在之前發現有多處焊接不良,原本應該在10 nano 歐姆左右的電阻,測到了100-200 nano ohm。這兩年停機重新檢視了 1200 多個主要二極磁鐵的連接,跟數千個聚焦跟修正用的多極超導磁鐵。再來 Quench Protection System (QPS) 漏翻了 quench,那個是如果因為低溫系統不正常,或是連接導線的電阻造成超導磁鐵溫度上升,脫離超導態 (quench) 的話,超導電磁鐵的線圈會由零電阻變成一般導體,突然增加的電阻就會是大麻煩。為了避免溫度上升突然「沸騰」的冷卻用液態氦衝壞超導磁鐵,必須增加更大口徑的洩氣閥,超導磁鐵中儲存的電流也需要導出避免因此燒毀。

接下來,不是粒子束分離,而是束流管中的粒子團間距。這裡不好意思非本科的恐怕不容易理解,因為我們把光速吸收到計量單位中了(c=1),所以只寫了時間 nano second。同步加速器束流管中的粒子,因為是靠微波提供能量加速,並不是連續的「流」,而是一團一團的 bunch。之前為了小心起見,沒有直接開到最大流量,是怕萬一磁鐵導引束流失敗打壞設備。而這次維修之後,希望把粒子團間距縮小一半(其實是原始設計),即使粒子團中的質子數量不變,流量就倍增了。

「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推進」可能有點誤導,當質子團從 SPS 送進 LHC 時,就已經是非常接近光速在運行了。因著相對論效應光速是運動速度的上限,增加的能量其實是讓粒子更「重」,通常來說就不強調粒子的「速度」而只提「能量」大小。另外,gluon 常用的翻譯,應該是「膠子」,是原子核內「強作用力」的媒介子。

Monday, March 02, 2015

關於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相當值得一看跟深思的影片 --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不適當的產業勢必要轉型,環保的付出不應該是多出的代價而是原本欠的你遲早要得還。

中國的環保/污染問題也跟以前的台灣,更以前的日本,更更以前的歐美都經歷過,有這麼多前人的經驗,有心克服的話也可以很快度過的。就看主政者的智慧跟公民崛起的力量。台灣在看笑話的同時,也要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夠進步。
 #台中大火把 #PM2.5 #重金屬廢水 #空氣砷汙染